「你可唔可以整好我個仔?」(拆解心理治療迷思)
- Ryan Yam
- 3月1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如果每次家長問我「你可唔可以整好我個仔?」我都可以賺一蚊,咁我應該已經提早退休,坐喺馬爾代夫飲緊椰青。
小朋友唔係壞咗,需要「整好」! 心理治療唔係修理廠,目的唔係要「修復」小朋友,而係幫佢哋學識點樣了解自己、面對困難,並且掌握適合自己嘅應對方法(最理想當然係可以令家長唔使再日日變成大法官,喺屋企判案)。
心理治療迷思:所有方法都一樣?
試過買過「均碼」衫褲,結果著落身完全唔啱?呢個就好似好多人以為所有心理治療方法都係一樣,適合所有小朋友。
舉個例:
你有一個好焦慮嘅小朋友,成日擔心考試、擔心朋友會唔會唔鍾意佢,甚至連隻金魚望住佢都覺得有壓力。
另一個小朋友就坐唔定,成日跳嚟跳去,係客廳扮蜘蛛俠想上牆。
呢兩個小朋友應該用一樣嘅治療方法?梗係唔得啦!
有啲小朋友需要認知行為治療(CBT),學識點樣拆解自己負面諗法,調節情緒。
有啲小朋友需要執行功能訓練,因為佢哋喺時間管理、組織能力上有困難。
有啲小朋友,用講嘢未必有用,佢哋更需要透過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甚至動作訓練嚟學習表達自己。
所以,心理治療一定要按返個別小朋友嘅需要來調整,而唔係「跟住本書做」。
心理治療需要幾耐?——「八星期大腦重塑法則」
我成日都聽到家長問:
「做咗幾次治療,點解都未見有進步?」
其實,心理治療係一個過程,並唔係即食麵,唔會做幾次就見效。
研究發現,大腦需要至少 8 星期時間去建立新嘅神經網絡,重塑思維模式同埋情緒調節能力(Tang et al., 2015)。即係話,心理治療就好似做Gym,唔係做兩次就會有腹肌,係需要時間練返嚟。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即大腦重新建立連結嘅能力,需要長期重複練習去鞏固。
正念訓練、CBT 等治療方法有科學證據支持,能夠強化大腦負責情緒調節嘅部分(Tang et al., 2015)。
情緒同行為習慣唔會一夜之間改變,但透過持續練習,確實可以帶嚟長遠改變(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1)。
作為持證神經心理治療師,我運用神經科學理論支持嘅技術,幫助小朋友建立新嘅思維方式、提升專注力同埋自我調節能力。不過,心理治療要有效,唔單止要有好嘅方法,亦要有時間去發揮作用。
點解大聲鬧都冇用?(有效方法 vs 無效方法)
我明,家長試過用盡方法——
🔹 賄賂:「你而家唔喊,我就買玩具俾你!」
🔹 恐嚇:「再唔聽話,就冇 iPad 玩!」
🔹 攞唔會執行嘅懲罰嚟威嚇:「再唔收聲,就送你去寄宿學校!」
但事實係,大聲鬧、小懲罰、大懲罰,都未必幫到孩子發展長遠有效嘅情緒調節能力。
所以,心理治療唔係淨係坐低傾計,而係透過有系統嘅方法去培養應對技巧:
認知行為治療(CBT) → 幫助小朋友學識調節自己負面諗法,減少焦慮同情緒困擾(Beck Institute, 2023)。
遊戲治療、藝術治療 → 適合表達能力較弱嘅小朋友,透過創作去表達同處理情緒(Bratton et al., 2005)。
執行功能訓練 → 幫助專注力差、無組織能力嘅小朋友學習時間管理、規劃能力。
家長教練(Parent Coaching) → 幫助家長學習更有效同子女溝通嘅方法,減少管教衝突。
心理治療唔係單打獨鬥,家長都係關鍵!
小朋友每星期上 1 小時治療,但有 167 小時都喺屋企。所以,心理治療真正嘅進展,其實係發生喺屋企,而唔係淨係治療室入面。
家長需要:
幫助小朋友練習新技能。
在小朋友有困難時給予支持,而唔係只係「話佢哋唔好咁」。
保持耐性(即使好難做到!)。
心理治療真正係點樣運作?
心理治療唔係「整好」小朋友,而係幫佢哋獲得適合自己嘅成長工具。
唔同小朋友需要唔同嘅治療方法。
治療需要時間——至少 8 星期先會開始見到明顯效果!
最重要嘅係,治療最有效嘅時候,係小朋友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而唔係被迫「變得唔同」。
關於作者
任永康 (Ryan),心理學博士
美國加州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LEP4497)和雙重思維心理學的創始人。任博士專注於過動症治療、執行功能技能發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敏感護理。
參考文獻
Beck Institute. (2023).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for kids: How it works. Retrieved from https://beckinstitute.org
Bratton, S. C., Ray, D., Rhine, T., & Jones, L. (2005). The efficacy of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reatment outcome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6(4), 376-390. https://doi.org/10.1037/0735-7028.36.4.376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1). Eight weeks to a better brain. Retrieved from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1/01/eight-weeks-to-a-better-brain/
Tang, Y. Y., Holzel, B. K., &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4), 213-225. https://doi.org/10.1038/nrn391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