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校選擇」聽落好吸引,但有需要幫助的學生又點算?

已更新:3月31日


「學校選擇」聽起來好似一件好事,邊個唔想有更多選擇?但問題係:當政策偏向「靈活性」多過「公平性」,需要特殊支援的學生又會點樣?


特朗普政府一直推動更多「學校選擇」政策,包括學券(vouchers)、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同教育儲蓄帳戶(ESAs)。呢啲計劃口講機會均等,但現實係,學生有特殊需要的話,往往會被遺忘。點解?因為唔係每間學校都遵守相同的規則,而特殊教育的保障亦唔一定會跟住資金走。


聯邦法例前的現實:「唔好意思,我哋唔收你小朋友」

1975年《殘疾人教育法案》(IDEA)通過之前,對於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嚟講,學校系統幾乎係一片荒蕪。如果你個小朋友有學習或發展障礙,佢極有可能被拒絕入讀公立學校。根據**美國教育部(2020)**的數據,當時有超過一百萬名有殘疾的學生被迫留喺屋企,或者只能入讀資源極度缺乏的特殊班,甚至需要負擔昂貴的私人教育費用。


當時存在的問題包括:

  • 完全拒絕提供教育——學校有法律支持去拒絕特殊需要學生入讀。

  • 資源貧乏、隔離式教育——即使收生,學生往往被安排喺資源嚴重不足的班房,無法融入主流教育。

  • 無法律保障的適應支援——學校無義務提供專業輔導、特殊教學或治療服務。

  • 父母要自己解決問題——好多家庭要靠自學或支付高昂學費送子女去私校。


《IDEA》改變咗呢個局面,要求公立學校提供「免費適當的公共教育」(FAPE),並確保學生喺「最少限制的環境」(LRE)接受教育。但而家,「學校選擇」政策開始重新打擊呢啲進展。


「學校選擇」真係有咁好?(點解有啲人鍾意佢)

支持學校選擇嘅人會話:

  • 選擇多啲 = 更好教育——家長應該可以自由選擇小朋友嘅學校。

  • 競爭可以提升質素——學校要搶學生,就要改善服務。

  • 學券計劃可以減輕家庭負擔——私校學費貴,政府補貼可以幫到手。


對某啲學生嚟講,呢啲確實有優勢。如果一間私校有較低的師生比例,或者提供獨特課程,可能係個別學生的理想選擇。但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嘅學生嚟講,現實就冇咁簡單。


現實警示:唔係所有學校都守規矩

更加令人擔憂嘅係,部分州份已經開始取消社交情緒學習(SEL),雖然研究顯示呢類課程可以有效改善學生情緒管理,減少焦慮和抑鬱,甚至提升學業成績(學習政策研究所,2023)。移除SEL不單止影響整體學生,更會進一步加劇特殊教育學生的困境。


但家長往往唔知道以下現實:

  • 私校無需遵守《IDEA》——即係話,無IEP(個別教育計劃)、無強制性適應措施,學校甚至可以直接拒收(特別教育期刊,2023)。

  • 公立學校資源越來越緊張——學券計劃吸走公帑,結果就係公立學校無錢聘請輔導員、特殊教育老師(公共誠信中心,2023)。

  • 唔係所有私校都收特殊學生——而肯收的,可能會額外向家長收費提供適應支援(人權研究中心,2023)。


簡單講,如果你小朋友喺公立學校享有IEP,但轉去私校,可能就會失去所有關鍵服務。好多家庭係轉校之後先發現問題,但到時想回頭已經太遲。


公平問題:邊個贏?邊個輸?

做家長的當然希望自己小朋友贏在起跑線,所以我哋會報嬰兒音樂班,爭住申請名校幼稚園,再研究邊間小學有最好嘅STEM課程。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呢?佢哋係咪就應該滿足於學校「剩返嘅資源」?


「學校選擇」政策表面係擴闊機會,實際上係變成:「確保正常小朋友有最好教育,特殊學生跌出制度… 呢個,我哋無計。」


學校資源被抽走,原本應該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公立學校反而變得更加困難,而私立學校則可以話一句:「唔好意思,我哋無法提供適應。」


結果?本來已經領先的學生跑得更快,而最需要幫助的學生,卻進一步落後。


邊啲改變係必要的?

如果「學校選擇」要真正為所有學生服務,我哋要做出以下改變:

  • 要求接受公帑的私校遵守《IDEA》——保障所有學生享有特殊教育服務。

  • 監管學券和特許學校——確保公平分配資源,唔係得利益集團受惠。

  • 加強公立學校資源——如果SEN學生要留喺公立學校,學校就要有資源幫佢哋。

  • 透明化學券計劃影響——家長有知情權,唔應該被政策誤導。


最重要嘅係:唔應該犧牲特殊教育學生,只為咗讓「正常」學生獲得更好起步!


結論:選擇不應該等於犧牲

現時嘅方向係將特殊學生推向邊緣,而唔係創造公平機會。拆解美國教育部,減少特殊教育資源,削減SEL計劃,呢啲都只會令未來教育制度更不公平。


家長應該問:我哋係唔係真係願意犧牲某啲學生,去換取其他學生有更好嘅未來?


如果「學校選擇」真係為咗幫助所有小朋友,咁政策就要真正做到包容,而唔係淪為淘汰遊戲。


關於作者

任永康 (Ryan),心理學博士

美國加州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LEP4497)和雙重思維心理學的創始人。任博士專注於過動症治療、執行功能技能發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敏感護理。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0). History of IDEA. Retrieved from https://sites.ed.gov/idea/IDEA-History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23). Analysis of School Choice and Special Education Outcomes. Retrieved from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7419325241262699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 (2023). The Effect of School Voucher Programs on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publicintegrity.org/education/whats-the-effect-of-school-voucher-programs-on-students-with-disabilities/

Human Rights Research Center. (2023). School Choice, Discrimination, and Public Accounta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umanrightsresearch.org/post/school-choice-leads-to-discrimination-and-lack-of-public-accountability

 
 
 

Comentários


San Francisco 診所:

2211 Post Street #300, San Francisco, CA 94115

Walnut Creek 診所:

1460 Maria Lane #300, Walnut Creek, CA 9459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