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撲克籌碼:培養自信小朋友的秘密
- Ryan Yam
- 2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介紹
自尊對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並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進行社交互動以及應對挑戰。幾年前,我遇到了一位教育家理查德·拉沃伊(Richard Lavoie,2018),他介紹了「撲克籌碼理論」——這個理論將自尊比作一堆撲克籌碼。擁有更多撲克籌碼的孩子會感到自信和有抗壓力,而擁有較少籌碼的孩子則容易變得脆弱。作為父母,我們如何能將更多的籌碼添加到孩子的堆積中,而不是將它們拿走呢?
理解兒童的自尊
孩子們一出生就擁有一定數量的撲克籌碼,這代表他們的自我價值。這些籌碼會根據他們的日常經歷而增減。例如,當一個孩子成功解決了一個複雜的問題或交到新朋友時,他們會獲得更多籌碼;而當一個孩子在閱讀上遇到困難或遭遇社交排斥時,他們可能會失去籌碼(Harter, 2012)。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並培養孩子的自尊? 通過認識他們日常互動的影響並積極努力建立他們的籌碼儲備。
許多父母常常問我,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在完成一樣事情後似乎不再嘗試,即使他們以前表現得很好,也會避免再嘗試。答案在於他們的經歷如何影響他們的自尊。一個自尊低或擁有較少籌碼的孩子可能沒有足夠的信心再次面對事情,即使他們曾經成功過。情緒上對失敗或焦慮的感知會遮蓋之前的成功,讓再次嘗試變得更困難(Baumeister & Tierney, 2011)。事實上,情緒在塑造自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自尊不僅影響童年經歷,還會在未來的成功和機會中發揮作用。研究顯示,自尊低的人較可能參與較少的勞動市場,而自尊的提升與勞動市場參與增加有關(Deng et al., 2023)。這強調了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和韌性的重要性。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如何為孩子添加更多撲克籌碼?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是建立孩子自尊的關鍵,通過刻意地增加撲克籌碼來幫助他們。以下是一些方法:
表揚努力,而不僅僅是結果:認可孩子的努力和毅力,從而培養成長型思維,並增加孩子再次嘗試的意願(Dweck, 2006)。
專注長處:識別和珍惜孩子擅長的領域,強化他們的信心。.
建立支持性的環境:當孩子感到自己能夠在不受嚴厲評價的情況下表達自己時,他們會茁壯成長(Rosenberg, 1965)。
樹立自信的榜樣:在面對挑戰時展示韌性,教導孩子如何優雅地應對挫折。
什麼因素會拿走孩子的撲克籌碼,降低他們的自尊?
有幾個因素可能會消耗孩子的撲克籌碼,降低他們的自尊。這些包括:
來自成人的負面評價:嚴厲的批評或不切實際的期望會讓孩子質疑自己的能力(Harter, 2012)。
同儕排斥或霸凌:與朋友的關係困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信心。
自我懷疑:有些孩子過於關注失敗,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進步(Baumeister & Tierney, 2011)。
學習困難或障礙: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持,學業或社交上的困難可能會導致自卑感。
那些起初籌碼較少的孩子——例如有學習差異的孩子——需要額外的鼓勵來建立他們的自我價值感(Ryan & Deci, 2000)。
如何建立孩子的韌性?
韌性幫助孩子在困難時期仍能保持他們的撲克籌碼。認知行為療法(CBT)已被廣泛認可為增強韌性和提升自尊的有效方法,適用於不同人群,包括那些經歷焦慮或抑鬱的人(Kolubinski 等人,2018)。通過採用基於 CBT 的策略,父母和教育者可以積極促進韌性。方法如下:
教授自我勝任感: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擁有克服障礙的能力,通過挑戰對自我的懷疑並強化過去的成功——這是 CBT 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培養孩子對自己強烈的信心(Dweck,2006)。
識別自己的優勢和弱點:鼓勵孩子專注於自己的優勢,同時認識到可以成長的領域。 CBT 技巧如認知重構有助於將挫折重新框架為進步的機會。
建立減壓策略:教會孩子應對壓力的技巧,例如正念認知、深呼吸和漸進性肌肉放鬆,這些是 CBT 中常用的技巧,有助於管理壓力並保持信心。
使用其他人的支持:與家人、教師和導師的積極關係能夠創造強大的支持網絡,這有助於強化自尊。 CBT 介入通常強調社會支持,作為對抗負面思維模式的緩衝(Ryan & Deci,2000)。
結論
孩子的經歷和互動塑造了他們的自尊,我們在每一刻都在向他們的添加或移除撲克籌碼。通過培養支持性的環境、認識他們的優勢和教導韌性,我們幫助孩子建立堅實的自我價值基礎,這將幫助他們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我們家長需要保持警覺,注意我們如何塑造孩子們的自尊,確保他們始終擁有足夠的撲克籌碼,自信地面對世界。
關於作者
Ryan Yam,心理學博士
美國加州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和雙重思維心理學的創始人。任博士專注於過動症治療、執行功能技能發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敏感護理。
參考:
Baumeister, R. F., & Tierney, J. (2011). 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 Penguin Press.
Deng, X., Li, X., Zhou, Y., Zhu, H., & Liang, Y. (20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4(3), 103-117.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Random House.
Harter, S. (2012).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Developmental and sociocultural foundations. Guilford Press.
Kolubinski, D. C., Frings, D., Nikčević, A. V., Lawrence, J. A., & Spada, M. M. (2018).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self-estee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59, 93-101.
Lavoie, R. (2018). The motivation breakthrough: 6 secrets to turning on the tuned-out child. Touchstone.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