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到監獄的渠道:我們是否辜負了最弱勢的學生?
- Ryan Yam
- 2月6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在我過往公立學校以及社會保障工作當中,我擁有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經驗,並對影響個人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心理特徵及其環境(家庭與學校)深感興趣。在博士論文研究中,我深入探討了「從學校到監獄的渠道」,這一議題亦為許多知名學者關注的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較高冷酷無情(CU)特徵的青少年可能會主動對他人施加嚴重攻擊,而不顧潛在的懲罰後果(Elowsky et al., 2022)。他們對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以及與教師的負面關係反應不佳(Baroncelli et al., 2022)。若缺乏與成年人的正向關係,他們的行為問題往往會加劇,使教師與家長對其更加不滿,進而產生負面情緒。不幸的是,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 CD)患者通常具有冷酷無情(CU)特徵(Elowsky et al., 2022)。研究顯示,12% 至 46% 的品行障礙青少年,以及 25% 至 30% 的嚴重品行問題青少年,具有顯著的冷酷無情(CU)特徵(Pisano 等,2017 年;Robertson 等,2020 年)。
什麼是「從學校到監獄的渠道」?
「從學校到監獄的渠道」(School-to-Prison Pipeline, STPP)指的是學校的排斥性紀律措施不成比例地影響來自弱勢背景(如種族、性別、性取向及身心障礙群體)的學生,最終將他們推向刑事司法系統(Liston, 2022)。這些學校的紀律政策不但只是未能解決學生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將他們從課堂中移除,進一步提高了他們脫離學校學習環境並最終入獄的可能性(Quinn, 2017)。未能在學校接受適當教育的學生,他們會否轉向外部影響尋求知識? 他們會否在好的地方學習良好知識?我們是否應該為每位孩子提供能促進其成長為負責任公民的教育,而不是過早對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施以成人化的懲罰措施,從而過早地決定他們的未來?
誰受到的影響最大?
以下的統計數字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驚訝,因為媒體通常聚焦於成年罪犯,並經常忽視對兒童及其家庭的影響。美國是全球拘禁青少年最多的國家,且在這個系統中的種族差異十分明顯。非裔美國學生佔被囚禁青少年的五分之二,而拉丁美洲裔學生則佔五分之一(Quinn, 2017)。在40歲以下的非裔美國男性中,未完成高中學業的人的入獄率是完成學業者的25倍(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4, p.66)。
儘管美國的人口只佔全球總人口的約5%,但美國的囚犯人數卻佔全球監獄人口的約25%(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4, p.1)。這個問題持續惡化,美國在人均囚犯數量方面位居世界第一(Fair & Walmsley, 2021)。這些統計數字凸顯了學校失敗與刑事司法系統之間的密切聯繫,並強調了美國大規模監禁的更廣泛問題。
學校政策如何加劇問題?
傳統的紀律措施,如零容忍政策,常常將輕微的違規行為升級為刑事後果。表現出擾亂或挑戰性行為的學生,經常會面臨停學、開除或被轉介給執法機構等懲罰措施,而這些措施對少數族裔學生的影響尤為顯著(Cloth et al., 2014)。
紀律決定通常由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做出,而他們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偏見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處罰方式。儘管教師或家長常常主張「違反校規的學生無論背後原因如何都應該受到懲罰—如果違規,就該處罰」,但統計數據顯示,某些因素會影響他們的紀律決策。例如,黑人學生更有可能因主觀性違規行為(如頂撞、使用手機或被視為“不尊重”)而受到處罰(Quinn, 2017)。而白人同學則往往因更客觀的違規行為(如帶武器或毒品到校)而受到處罰(美國政府問責局, 2018)。這種紀律不一致進一步加劇了學校排斥中的種族差異。
隱藏的困境:教育與紀律的衝突
雖然干擾行為無可否認地影響學生的學習,但學校如何應對這些行為至關重要。歷史上,維持秩序最簡單的方式通常是移除“問題學生”——即那些干擾行為的學生——但這種方法從未觸及行為的根本原因。因此,這些“問題學生”從未學會如何表現出社會上可接受的行為。
社會往往將學校視為僅僅是學習學術的地方。例如,許多線上網站根據學生的學術成功來評價學校,並可能促使家長選擇對孩子學業有益的學校。在一些文化傳統中,例如在華人家庭中,這甚至會導致家長搬到更靠近理想公立學校的地方。然而,這種過度強調學術成就的做法,常常忽視了學生在情感和行為發展上的需求,特別是對於那些家庭可能無法提供足夠情感和行為發展上支持。
許多“問題學生”,實際上正面臨創傷、心理健康問題,或缺乏父母和社區支持的困境。他們沒有得到有效的幫助,反而因為反覆的停學和開除,漸漸遠離教育。在本文開頭,我提到過,具有冷酷無情(CU)特徵的學生通常對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反應不佳,並且與教師的聯繫較弱(Baroncelli等,2022)。這引出了這個重要問題:懲罰真的能有效地教育我們的年輕人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模式導致學術脫節、輟學率上升,並且學生更有可能捲入少年司法系統。
現實世界的影響
對於經常受到懲戒的學生而言,學校可能更像是監禁的預備場,而非學習的場所。一些“問題學生”甚至開始將監獄視為無可避免的歸宿(Liston,2022)。如果學校缺乏有系統的支持,許多學生最終會轉向非法活動,進一步強化監禁的惡性循環(Dodge,2011;Monahan 等,2014)。人們可能會問:「家長的責任在哪裡?」根據我在學校與資源不足的群體合作的經驗,這些學生的家庭往往正面臨各種挑戰,包括心理健康問題、毒品濫用,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當家長無法有效地教育和支持孩子時,誰能幫助這些孩子呢?
俗話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雖然家長是孩子最主要的影響者,但整個社會的支持同樣至關重要。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結構化的學習環境,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能夠幫助孩子克服情緒與行為挑戰,而社區成員則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和輔導計劃提供額外的關懷與指導。當學校、心理健康專家、社會資源和整體社區共同努力時,孩子才能獲得他們成長和成功所需的支持。
更好的方法:平衡紀律與支持
學校必須採取更平衡的方法,強調預防和介入措施。這種方法應包括基於實證的介入策略,例如PCIT-CU: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for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TCIT-U: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Training - Universal 以及復元式實踐。共情訓練計劃是支援具有冷酷無情(CU)特質學生的基礎,幫助他們在參與復元式實踐前發展同理心(Fragkaki 等,2016)。我計劃發表更多文章,進一步闡述這些介入措施,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提供必要的見解,以便有效地實施這些方法。
結語
學校到監獄的渠道問題不僅僅是紀律問題——它是一種系統性的失敗,對弱勢學生造成不成比例的傷害,並給社會資源,特別是監獄系統,帶來沉重負擔。雖然維持課堂秩序至關重要,但如果不解決學生的需求就將他們排除在外,只會加劇被邊緣化與入獄的惡性循環。學校的責任不僅是提供學術教育,還應支持學生的社交、情感和行為發展,培養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果政府對公立教育的資金減少,這些挑戰無疑會變得更加嚴峻。資金削減將進一步加劇學校原本已經有限的資源,影響教育質量和可用的支持服務,特別是對弱勢學生而言,這將使他們獲得適當幫助的機會變得更加渺茫。這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若教育部被裁撤,將如何影響「從學校到監獄的渠道」?特別是對於那些因貧困或行為問題而已經處於高風險的學生而言,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個問題的答案值得我們深思,因為它對國家的未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於作者
Ryan Yam,心理學博士
美國加州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和雙重思維心理學的創始人。任博士專注於過動症治療、執行功能技能發展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敏感護理。
參考:
Baroncelli, A., Facci, C., & Ciucci, E. (2022). Sensitivity to teachers’ punishment and social affiliation with teachers: Unique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to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among preadolesc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99, N.PAG. https://doi.org/10.1016/j.jrp.2022.104247
Cloth, A. H., Evans, S. W., Becker, S. P., & Paternite, C. E. (2014). Social maladjustment and special education: State regulations and continued controversy.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22(4), 214–224.
Dodge, K. A. (2011). Preventing conduct disorder in children at high risk: Congressional briefing on raising healthy children: Recent evidence from developmental scienc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 https://doi.org/10.1037/e540882012-001
Elowsky, J., Bajaj, S., Bashford-Largo, J., Zhang, R., Mathur, A., Schwartz, A., Dobbertin, M., Blair, K. S., Leibenluft, E., Pardini, D., & Blair, R. J. R. (2022).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of conduct disorder,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and irritability with outcome expectations and values regar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ggress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16(1), 38. https://doi.org/10.1186/s13034-022-00466-x
Fair, H. & Walmsley, R. (2021). World prison population list. 13th ed. Institute for Crime & Justice Policy Research. https://www.prisonstudies.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downloads/world_prison_population_list_13th_edition.pdf
Liston, L. (2022). ‘Prepped for prison’? Experiences of exclusionary school practices and involvement with the justice system. Ir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 https://doi.org/10.1177/07916035221108989
Monahan, K. C., VanDerhei, S., Bechtold, J., & Cauffman, E. (2014). From the school yard to the squad car: School discipline, truancy, and arres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3(7), 1110–1122.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4-0103-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4). The growth of incarc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loring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https://doi.org/10.17226/18613
Pisano, S., Muratori, P., Gorga, C., Levantini, V., Iuliano, R., Catone, G., Coppola, G., Milone, A., & Masi, G. (2017). Conduct disorders and psychopath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et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43(1), 84. https://doi.org/10.1186/s13052-017-0404-6
Quinn, D. J. (2017). School Discipline Disparities: Lessons and Suggestions.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9(3), 291–298.
Robertson, E. L., Frick, P. J., Walker, T. M., Kemp, E. C., Ray, J. V., Thornton, L. C., Wall Myers, T. D., Steinberg, L., & Cauffman, E. (2020).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and risk of gun carrying and use during crim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7(9), 827833.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20.19080861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2018, March). Discipline disparities for Black students, boys,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https://www.gao.gov/products/gao-18-258
Comments